电车快充难? 四部委出手整治, 混动车不让进的时代要结束了
- 2025-07-10 07:25:05
- 143
每年节假日,高速服务区的充电站几乎都上过热搜。不是排长队,就是“谁能不能充”的争吵。最近,国家发改委联合能源局、住建部、交通运输部发了一份通知:《关于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的通知》。
听起来是个政策文件,其实对我们每一个新能源车主来说,影响还挺大。简单提炼下来,这份文件最重要的两句话是:
• 充电站要无差别开放
• 高利用率的慢充桩要改造成快充
别看这两点看似平常,它们背后的问题,其实很多人都感同身受。
谁能进?混动车主的尴尬要结束了
先说第一个关键词:“无差别开放”。
过去几年,新能源车市场越来越细分,但在充电这件事上,却反而越来越“分裂”。我身边一个开理想L8的朋友春节去川藏线,一路上最头疼的不是高原反应,而是——被部分充电站“拦在门外”。
为什么?因为他那台车是增程式混动。结果有些服务区挂着“纯电专用”的牌子,直接不让进。他气得拍照发微博,但留言区一半人在支持,“混动车别来抢桩”。也难怪大家情绪上头——你自己还能加油,干嘛来跟我们抢电?
听起来好像有道理,但如果你仔细想,会发现其实挺不合理的。现在的混动车(尤其是增程式),电池动不动就30-40度电,甚至比早期的纯电车还大。很多人上下班、城市通勤,基本靠电行驶。如果这些用户不能顺利充电,那电驱部分岂不是成了摆设?
更何况,有些品牌的自建站,比如理想、蔚来、问界,也出现了“非本品牌车辆无法使用”的情况。这在商业层面可以理解,毕竟人家投资了建站。但站在公共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上说,尤其是在公共场所的充电站,这种“品牌排外”如果泛滥,未来只会让新能源车主越来越难充电。
所以这次政策明确:不管你是纯电、混动,理想、特斯拉,原则上都应该享受无差别服务。说白了,该进的就得让进,该充的就得能充。这才是新能源基础设施该有的样子。
⚡ 快充不是越高压越好,桩跟不上就是白搭
再说第二个关键词:高利用率的慢充桩,要改造成快充桩。
这个点真的戳中痛点。我自己春节时从杭州回深圳,试图在一个服务区充电,结果好不容易排到一根桩,插上之后一看:电压380V,功率42kW。我车支持800V快充,理论上20分钟能充一半电,结果那天整整等了一个小时。
问题不是车的问题,而是桩的问题。
现在很多新车动不动宣传“15分钟充80%”、“5分钟续航200公里”,但现实情况是:能匹配上这种快充桩的地方,屈指可数。绝大多数服务区、城市公桩,还是早年建设的“中压慢充”,你就算开一台支持超充的车,也只能龟速回血,体验感极差。
为什么会这样?因为过去几年建桩是“能建就行”,谁也没想到新能源车技术进化得这么快。一些地方甚至还在拼数量而不是拼效率,搞成一堆低功率桩“凑热闹”,节假日一来反而成了用电难民营。
所以这次政策明确了一个非常实用的指标:利用率超40%的桩,应进行快充改造。
这个逻辑很简单:用得多,说明有需求,那就该配更好的设施。快慢桩混建是过渡方案,不能永远躺平。如果一个服务区每天排队排到天黑,结果你还在那放着几个几十千瓦的慢桩,那这桩根本不是服务,是添堵。
黑猫观点:好政策,但执行才是关键
从政策方向看,四部委这次的发声无疑是为新能源车主“出了一口气”。但说实话,文件再好,如果落地慢、执行差,问题还是解决不了。
比如“无差别开放”,到底谁来监管?如果一个品牌继续只让自己家车充电,处罚机制在哪?
比如“高利用率要改快充”,那地方运营商有没有动力投资?有没有补贴?谁来认定“利用率超过40%”?
这些细节,才是真正决定我们能不能顺利充电的关键。
不过我愿意乐观一点看这件事:当国家开始注意到这种基础设施不匹配的问题,并开始明确方向,那就说明,新能源真正迈入主流市场了。
写在最后:
从抢桩、限桩到快充焦虑,我们这群电车用户也算“摸爬滚打”出来的老兵了。但如果基础设施再不进步,再智能的车也只能当“电动笨蛋”。
现在政策已经出来了,接下来就看各地怎么落实。如果你最近也遇到过“混动被拒”、“慢充堵车”的糟心事,不妨在评论区聊聊。我们一起看看,这波“政策干预”,到底能不能真正改变用电难的现状。
- 上一篇:岁男子停车失误致死伤
- 下一篇:程潇给前任发信息被秒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