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Rv6核心标准RFC9800发布, 中国移动牵头制定

  • 2025-07-05 05:55:02
  • 964

RFC9800是我国互联网基础协议领域的重大突破。

近日,国际互联网标准组织IETF发布新一代互联网基础协议(SRv6)的核心标准RFC9800。IETF 特别为这项标准分配了整百编号,显示出其对互联网演进具有里程碑意义。

该标准由中国移动专家牵头制定,定义了SRv6的核心机制——压缩帧头结构和基础转发机制,成为全球SRv6规模部署的纲领性标准,是我国互联网基础协议领域的重大突破。

SRv6是继IPv4、MPLS、IPv6发布20多年后,IETF制定的新一代互联网基础协议。SRv6充分继承了SR的源路由优势和IPv6简洁、易扩展的特点,不再需要使用独立的信令协议为所有节点分配标签,使网络更容易配置和管理;不再需要所有节点支持MPLS,甚至不需要所有节点都支持SRv6,使网络具备更好的兼容性;基于扩展了报文头的IPv6报文即可实现业务的端到端部署,使网络更加简洁和高效;网络具备可编程能力,可以实现业务的灵活扩展,结合SDN(Software Defined Network,软件定义网络)还可以实现网络的灵活调度。

然而,该技术面临着承载效率低、芯片实现难、设备成本高等难题。这些问题涉及互联网最核心的技术——基础转发机制与帧头结构设计,引发全球广泛关注。

为了应对上述难题,中国移动原创性地提出 G-SRv6 压缩帧头技术和转发机制,其核心技术在于:

撕掉重复前缀(冗余前缀压缩):指令列表中的地址其实共享很长的相同开头(公共前缀/Block),而这部分地址完全可统一记录一次。G-SRv6只保留真正变化的节点ID+功能ID,即G-SID。

智能标签识别(新型压缩标记- COC Flavor):新设计了一个“开关标记”,明确告知下一个指令是压缩版(G-SID)还是原版(SID)。网络设备能智能识别,实现新旧指令混合编排,兼容过渡。

精准定位索引(二维指针索引): 结合两个指针(SI和SL),像查二维坐标表一样快速定位到压缩指令列表(G-SID List)中的具体条目,大幅降低芯片查找难度。

灵活容器封装(G-SID统一容器): 压缩后的指令(G-SID)被放入一个统一大小的盒子(128bit容器)里。一个盒子可以装一个原版指令,或者灵活装入多个压缩版指令,完美适配不同需求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在 IETF 的标准制定过程中,G-SRv6 方案历经三大技术路线、六种不同方案的激烈竞争,最终其压缩结构与转发机制被纳入 RFC9800,为全球互联网发展贡献了中国的技术思路。RFC9800 的制定历时五年多时间,中国移动专家全程深度参与并发挥了关键作用。

早在 2020 年,中国移动就在 IETF 推动成立了 SRv6 帧头压缩设计组,并由研究院专家程伟强担任主席,促成产业界在技术路径上的共识;随后担任标准文档的编辑人,协调解决大量关键技术问题,确保标准如期发布。这一成果也使中国移动在IETF的标准贡献度排名上升至全球运营商第一位。

目前,这项新标准获得全球互联网产业链的广泛认可,已有12家主流芯片与设备制造商在其产品中支持RFC9800,包括思科、华为、Juniper、中兴、诺基亚、新华三、Broadcom、Marvell、盛科、锐捷等。此外,Linux kernel、SONiC、ONOS等主流开源项目,均已在其产品中支持该标准。

中国移动已基于此标准建成全球最大的SRv6骨干网,同时,全球运营商网络中也已部署了超过上万台遵循该标准的路由器,标志着RFC 9800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落地应用。

*声明:本文系原作者创作。文章内容系其个人观点,我方转载仅为分享与讨论,不代表我方赞成或认同,如有异议,请联系后台。

想要获取半导体产业的前沿洞见、技术速递、趋势解析,关注我们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