表弟3年换3辆车, 换车的背后, 都是心理作祟

  • 2025-07-05 05:55:33
  • 407

(原创,欢迎点赞评论~)

前两天,一个南方的亲戚来我家认门。

一番闲聊中,得知了老家表弟换车的故事。

事情经过:

表弟换车的经历,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:年年岁岁人相似,岁岁年年车不同。

从2022年至今,他已换了三辆车。

起初,他的姐夫给了他一辆红色的小轿车,九成新,里程一万多点,从外观来看,可以说是一辆新车。

但表弟拿到手,刚过一年就以旧换新,弄了一辆SUV。

也就一年的功夫,他蠢蠢欲动的心,又跳了出来。

去年末,他又以同样的操作,换了一辆五成新的黑色小轿车。

结果:

表弟三年换三车。

换来换去,到头来,车越换越差。

反思:

买车如择偶,频繁更换的结果,必然是花了钱,伤了身,痛了心。

为什么很多人喜欢频繁换车呢?

我认为有4点原因。

第一,喜新厌旧的心理。

心理学上,有一个名词,叫"柯立芝效应"。

它指的是在自然界中,雄性动物与雌性动物交配后,往往会降低对彼此的新鲜感。

车如人。

拿到手的车,就像娶进家门的女人,多看一眼都能生厌。

没了新鲜感的妻子,出于世俗道德观,不能轻易更换;但没了新鲜感的车子,就算没钱,借钱都能换。

第二,车子是身份的象征。

很多人买车,买的不是车,而是身份。

只因为我们活在一个俗气又虚伪的世界里。

就比如很多小老板,虽然银行挂着近百万的贷款,工人们的工资能拖则拖,但他们开的车都是BBA级别。

车开在手里,并不仅仅是一个代步工具,更是自身身份的象征。

第三,攀比心理作祟。

看到别人开了新车,自己也不甘落后,也要换辆车开开。

很多人的面子消费,换来的都是虚伪。

最后一点,也是最重要的一点,人们生活好了,来钱快,花出去也不心疼了。

不管他的钱怎么来的,有一点不能忽视,那就是他获得钱的渠道不仅多,还很容易。

比如我这个表哥,那么大的一个人了,他妈还经常给他钱花;他自己的信用卡办了好几张,经常倒过来倒过去,手上总有一笔闲钱。

总结:

说到底,买车换车,就像谈一场恋爱。

要经得住诱惑,别昏了头,花了钱,伤了身,痛了心。

自我赞扬:

有人专门做过调查,我们国人换车的频率大概是五年。有一部分人,甚至一年一换,比如我表弟。

但是,我们属于另类。

我家的车,开了整整15年,陪我们走过青春岁月,又陪我们走过中年坎坷,直到现在,它还在陪伴我们。

除了小修小补几次,还没大修过。外观也很新,除了雨刮退了点色,其他都很亮眼。

有人说,我们这是太抠门。

要我说,这是物欲归零后的简单主义。俗称勤俭持家。

这种消费习惯,不必攀比,不用看人脸色,至少对我来说,活得很舒服,很洒脱。

还有一点点自我与自在。

面子嘛,都是自己给的。车能给的,只是代步而已。

关联:

讲一个我小时候的故事。

农村里用的是木柴灶,下面是一个很深的洞,上面是一个大圆坑,一个大圆锅扣在上面。

灶边沿贴一圈磁砖,平时用来放碗、菜等。脏了就用一块抹布擦一擦。

我家的那块抹布,真是用三年后,翻出个里子,再用三年。

有一次,我看见抹布太脏了,随手扔在地上。

我妈看见了,骂了我一顿,还亲自捡起来,用棒槌洗得干干净净。

我知道,她还想再用三年。

那个时候的勤俭持家,现在看起来,简直不可思议。

当然,我妈不是特例。老一辈人都是这么节俭过来的。

就是这种生活方式,养育了一个又一个爱拼、能吃苦的人。

现在生活好了,我们没必要像旧时代那么硬吃苦,但动不动大几万的车子,也没必要说换就换。

虽说生活图的是乐子,但乐完了,也得讲究没有后顾之忧。

人生如逆水行舟,大江大浪前,能护你平安的,总是自身由内而外散发的力量。外在再多的加持,到头来都是一个个累赘。

即使你身价过亿,即使你豪车多辆,能让你踏实睡觉的是知足。

所以,对于生活,恪守本分就行,足够勤劳,足够勤俭,适当消费,寻一个心安理得就好。

记住一句话,我本就是这人间剧场的主笔,何须他人来批注。

共勉。

(欢迎大家关注点赞评论,记录的都是生活中的点滴,没有高雅文字,只有人间烟火气。)